繼一年前第一次在倫敦租房時寫了一篇文章,大致上是沿用台北租屋的經驗,結果發現有許多不適用的情況,所幸最後仍用相對合理的預算租到滿足大部分需求的住處。如今即將住滿一年也安排好搬去新的住處,有許多過去一年來的問題值得回顧一番,整理成實用工具文來分享。
整體而言
整體而言,我住的挺滋潤的,相對幾次聚會上時有耳聞惡夢般的租屋經驗,我真的是該知足,也值得佩服一番自己的找房能力。
什麼客製化的不平等合約、莫名其妙被刁難不退押金、租到一半被強行漲租等等問題,都沒有發生在我身上。
至於為什麼不續租,當然是因為找到更好的,順便也想替換一下居住條件體驗不一樣的環境,畢竟原本住的那區相當現代化,一點也沒有英國風情。
交通
最初採取的「衛星城鎮」策略運作起來並沒有像在台北一樣順利,雖然緊貼著地鐵確實能達到半小時內從 Zone 4 到 Zone 1 的通勤,不過仍有不少失算。
首先是台北捷運不常停駛,但倫敦地鐵嚴重誤點我大概每個月都能遇上一次,甚至每次都是我原本視為替代方案的兩條地鐵一起出事。然而改搭公車的話需要轉兩次車才能到市中心,通勤時間直接至少是翻倍,衛星城鎮一時間變得有點像孤島。
地鐵的通勤費用也是超乎預期,如果在尖峰時段上班的話一天來回就是 8.8 鎊,今年貌似又要漲價。這導致我被迫在離峰時段通勤,時常回到家時都已經接近晚上八點,作息上受到了不少限制。
總歸而言,倫敦的地鐵並不如亞洲國家那麼親民,交通問題在住宿地點的選擇上應該要佔有更大的比重。
機能
說機能不好其實也不盡然,主要是附近是足球場之類的活動場館導致商業氣息濃厚,周遭的餐飲全部都是大型連鎖品牌,汰換率極低所以蠻快會吃膩想換口味。
不過除了超市和餐飲以外的機能相對就弱得多,比如診所、藥局、一些市集或是有娛樂活動的酒吧等等,通常要走去搭個公車通勤快半小時才能到,也許這在衛星城鎮需要居民數量達到一定門檻才會開始發展。
公設
公設部分可說是開了我的眼界,住在台北時我一直以為電梯是不會壞掉的,就算突然壞了也會在半天內修好,然而現在住的這大樓不只會突襲式停用,還有一次拖了超過兩週才修好。住 13 樓的我那陣子運動量陡增不少,搞得我現在對於沒有兩台電梯的大樓不太敢住四樓以上。
另外就是倫敦的購物挺依賴網購的,但物流方便程度遠落後於台北。有個 concierge 幫忙處理可說是方便許多,這也是我在下一個住處能體驗看看的,特別是像我這種每天白天都想出門的人,留守在家等物流一整天實在很悶。
其餘的一些小事雖然有點擾民,比如偶爾會莫名開始叫的火災警報器,但不至於影響我租屋決策就不提細節了。
這一年住下來其實挺順遂,沒遇上什麼被闖空門或是遇到惡鄰居的棘手問題,自己事前做的研究有了實質的回報十分值得慶幸。
秉持著知識與經驗共享的精神,希望我的幾篇隨筆能給剛落腳倫敦想租間房的朋友一些方向。